前不久有人问到我,既然大家都知道产品如果想要获得成功,产品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那PLG(产品驱动增长)中的产品力到底有什么不同?

这个问题着实引发了我的思考,的确,无论是C端还是B端,无论是采取SLG(营销驱动增长)还是MLG(市场驱动增长),其实都需要自身强大的产品力才能保证成功。那为什么还有PLG(产品驱动增长)这个概念流行出来呢?

想要探究这个问题,首先还是从PLG开始说起。

PLG策略是什么

PLG最初由风投公司OpenView于2016年提出,相对SLG而言,PLG是一个聚焦终端用户的增长模型,依赖于产品自身作为获取、转化、扩展客户的核心动力,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在PLG模式下,SaaS公司可以更低成本获得客户、增长速度也更快。

而对于部分SaaS或者工具性软件来讲,重产品轻销售的模式,PLG会比SLG更行得通。因为PLG策略会驱使企业or产品想办法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式去获得增长和发展,而不是去想办法扩大销售的范围,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市场层面上来讲,PLG策略的企业or产品,是可以不断推陈出新,持续保持住竞争力的。

PLG Framework

PLG除其区别于SLG的销售特点外,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其打法与To C相似,与传统基于SLG的To B差别很大,诸如典型的PLG公司都是To C获客,用户下载或者登录后就可直接使用,然后采用freemium模式,基本功能免费,高级功能才收费,并且客单价也比较低。

什么是PLG中的产品力

通常所说的产品力,可以理解为产品竞争力。又或者是产品对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,主要从产品品质、价格、创新等层面来体现。总而言之,产品力就是一种通过满足用户期望和需求,使之产生使用、购买欲的能力。

那对比PLG和其他例如SLG、MLG等方式的产品相比,PLG策略的产品力更多要体现在哪里?

由于PLG策略由于天生打法与To C相似,价值传播路径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自下而上或者是个人-团队-组织的方式去提升用户维度,所以PLG策略中的产品力更多的会从需求和用户体验两方面去体现。

对于需求侧,一个产品抓住别人抓不住的需求或痛点,或者创新后重新定义了用户的需求,那么他的产品力必然是比较强的。

如何发现需求或痛点,有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,这依靠的是产品经历对用户对行业对技术的不断认知。

例如Figma,作为全球在线协同领域的领导者,创新性的切入产品设计师的使用需求和协作痛点,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(WebGL)革命了整个软件生态,从更高维度颠覆了Axure、Sketch等老牌原型、产品设计工具。

其实大家并不是不能继续使用Sketch来做设计,对于协作最初也没有达到痛点的地步(很多情况下用户往往会忍受问题or忽视问题),但是Figma创新性的协作解决方案,和流畅完善的设计流程,体验一次后用户才惊讶的发现,以前的协作方式原来是这么的不靠谱。

用户体验来讲,PLG策略的一个重要产品力体现在他的上手门槛和实施成本。

image-20220526222019891

一些传统SaaS或者PaaS产品,他们的产品「用户个人摸索」和「有销售协助使用」,用户能感受到的价值属于是天壤之别的,这类产品往往需要销售去辅助用户使用,降低用户的实施成本。

而PLG策略,就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,让用户能够自我探索,自我探索的同时可以理解、感受到产品带给他的独特价值,并且更快的感受到产品的Aha时刻,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赖和使用粘性。这就对产品的体验有极高的要求,这不同于一些“B端产品能用就行”的理念。